吴晓波频道x莫比俱乐部,2023职场进阶从“德鲁克”开始?
2023-03-02 14:47:15
  • 0
  • 0
  • 0
  • 0

2023年的中国经济有复苏期待,也带着承压谨慎。经过三年动荡时刻,企业高管、商务精英们无不认识到“闭门造车”的危害,走出去学习、投资自我、构建职场人脉成为当下紧迫的需要。

年初社会全面放开以及利好政策的频繁出台,使今年成为各行业领域企业突破升级的关键之年,这样的背景下必然迎来激烈的竞争,面对未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企业高管、职场精英们摩拳擦掌,这个时候,中国需要德鲁克,德鲁克的管理学思想也很适合特殊时期中国的发展需要。

去年11月,以企业高管、职场精英群体为核心用户的讯飞智能办公本,成立了莫比俱乐部,旨在聚拢商业高价值资源,为高端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几天前,天浩参加了讯飞智能办公本合作吴晓波频道在广州举办的莫比俱乐部用户活动,进一步深刻领会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

“如何摆脱忙碌又低效的窘境,更聪明地工作创造更高的绩效?”“你是时间服从于你的工作,还是你的工作服从于时间?”一连串的发问引人思考,在我们企业管理和日常工作中存在着诸多认知“黑洞”,作为一名新媒体运营负责人,也一直对这些问题深有体会,而在这次活动中,不少困惑找到了答案,思维上的升阶,将给今年工作带来值得期待的影响。

正所谓“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这次在现场聆听了大咖导师熊小年、张勇带来的管理类、职场价值类干货分享。站在2023年的重要关口,谁能在混乱中保持定力,就有可能拿下下个十年的增长机会。我们需要“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的思想,于下一个经济浪潮里发掘我们的使命感和自驱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持续进阶。

走近百年一遇的管理学大师

“一个巨人倒下了,不仅留出一大片空旷的天地,更是多出了一个研究这位巨人的学科。”多年之前,吴晓波老师在纪念“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时,这样说道。

12年高层管理经历、8年营销管理经历、8年咨询培训经历锤炼了熊小年导师在管理、职场上的认识,作为知名企业家企业实践导师、德鲁克式简效管理模式开创者,他认为,一辈子都在研究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的德鲁克,是大师的大师。

德鲁克留下了70余部著作,如何让他的思想结合当下商界、职场迸发出新的火花。像熊小年一样,有着一线管理经验,专门研究德鲁克的导师们是最好的一把钥匙。结合中国商界的现实案例,并以精炼的语言和一语中的的概念,为大家更透彻的剖析这位百年一遇管理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在《德鲁克领导力 5 准则——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分享中,熊小年总结了五条准则,每条准则对应着可能与我们“直觉”相反的管理哲学。

企业家企业实践导师熊小年

第一、重视贡献;经济性组织最后都是按照德鲁克的讲法,就是satisfies the customer,即使顾客满意。德鲁克认为贡献思维非常重要,因为组织永远都是不完美的。他认为注重贡献会最大程度地弥补了组织的缺陷。你应该要做什么?不是由你的个人使命决定的,而是你的组织使命决定的。

就当下中国企业问题来说,很多企业家会把个人使命跟组织使命划等号,这就是缺少贡献思维的原因。

第二、要事优先;职场中管理者和办公人员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容易被各种绩效或计划的形式主义束缚。德鲁克说要事优先,关键是勇气,而非分析,取舍应该大于排序。我们已经习惯了繁琐的KPI、详细的计划,而在企业竞争中,往往只有一个或少许核心问题值得管理者关注。

拥有取舍的勇气,遵循要事优先的准则,才能让管理更加有效和产生价值。

第三、善用时间;职场上我们一直有个错误的认知,就是意图管理时间。时间本质上讲是很难管理,因为它不能压缩,不能延长,不能储存。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你是时间服从于你的工作,还是你的工作服从于时间?善用时间,是有效管理的一大先决条件。

第四、扬人之长;也是用别人所长,管理者不该整天盯着别人的缺点。第一个首先要识别这个人有没有特长;第二个判断标准是特长跟他的工作是否有关联。用德鲁克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个人在某些方面是有特长吗?这个特长跟他的工作有关联吗?这个特长用在这个工作上,能产生显著的与众不同的贡献和成果吗?

第五、有效决策;企业经营中管理人员,他们做得决策有效与否,直接关乎整个企业组织的价值产生。如何有效决策也是德鲁克管理思想核心的部分,第一个要界定问题;第二个就是分析问题;第三个叫制定可替代的方案;最后化决策为行动;许多企业“走弯路”,或如德鲁克所说,是否用正确的方法解了道错题?

德鲁克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几十余部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目前的各类商业管理课程也都深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

面向困难与机遇共存的未来,学好如何做好管理,打破管理中频发的认知误区。这会让我们的企业和团队,在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

职场进阶,追求个人与企业双赢

日前,中国青年报发布了一篇《2022春季职场跳槽观察》报告,七成“35岁+”受访者表示最近一次职业晋升是在35岁之前。2023年是很多职场精英职业生涯的分水岭,有的升职加薪成为企业下阶段发展的核心骨干,有的却受疫情效应影响减薪,甚至离开岗位重新求职。